遇见你丨还得是大爷!乔仁义的“环保小摊”走红网络
美食 2025-04-05 17:26:22 510 0
有一天,他發現自己是當期彩券的第一獎中獎者,獎額11億。
而進口商和提供治療性電子煙的製造商,也必須遵守政府對其產品口味、尼古丁含量和包裝的更嚴格規範。《衛報》、《BBC》和《路透社》報導,澳洲衛生部長巴特勒(Mark Butler)今(28)天宣布,將從明(2024)年1月起禁止進口一次性電子煙,以防止更多兒童對尼古丁上癮,這是澳洲旨在遏制尼古丁在年輕人中日益流行的打擊行動的第一步。
政府還將推出一套新立法,防止國內製造、宣傳、供應和商業持有非治療性和一次性電子煙。那些廣告看看板出現在澳洲首都領地(Australian Capital Territory)和昆士蘭州(Queensland),上面印有總理艾班尼斯(Anthony Albanese)的照片,旁邊附上「在艾班尼斯的禁煙令下,你可能會被監禁兩年。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他回應表示,廣告牌中會警告可能面臨監禁,是因「澳洲納稅人聯盟」已經得知,在西澳大利亞州(Western Australia)有一人因持有電子煙而被起訴。另外,整套立法計畫也包括在2年內向澳洲邊防署(Australian Border Force)增撥2500萬澳元、向治療用品管理局(Therapeutic Goods Administration)增撥5690萬澳元,以利執行工作。
但事實上,情況卻已經變成了那樣,絕大多數電子煙都含有尼古丁,而正造成下一代對尼古丁無比依賴。重度依賴尼古丁的下一代正在誕生 巴特勒表示,電子煙一直是被當作一種幫助吸煙者戒菸的治療性產品,而銷售至世界各國的,並非作為一種娛樂產品出售,尤其不是針對孩子凡人皆有苦,無非貪、嗔、痴。
明燦,68歲,從國營事業單位退休幾年了,孫子都已上國中了。之前期待的「退休生活」經過一段時間的消磨之後,日子變得單調且重複,他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不被尊重、不被需要甚至不被聆聽的人。此次由策展人黃建亮及協同策展人陳伯義規劃攝影盛事,展出近25位攝影人200組以上攝影作品。值此同時,同為匯流場域的臺灣,也開始浮現她的身影。
藉由攝影影像梳理台南歷史,發想過去與未來的文化紋理,透過百年來不同世代的攝影人接力探索,展現宏觀的台南內涵底蘊Orange是一位90後,運動爆發時在成都。
這一輪示威浪潮很快被稱為「白紙運動」,雖然抗議只持續了數天,但被外界認為是中國自1989年「六四事件」後最大規模的公民行動。到家兩天後,張俊傑迎來18歲生日,過完生日,父親以檢測隔離為名,把他蒙騙到南通市第四人民醫院精神科,「他們找了一個醫生,說我目前處於精神分裂症發作狀態,我當時聽到像晴天霹靂一樣。今年1月20日, 張俊傑留意到有人在網上號召「煙花革命」,即故意違規燃放煙花爆竹,抗議政府禁令。他說,就連自己的祖父也都在配合醫護,「一直在說我為什麼會病得這麼嚴重、為什麼要反對共產黨,我當時沒想到我的家人會配合他們對我做這種事情。
示威後,他在清晨安然回到家,但他發布在微信上抗議照片,引起公安注目,數天后封控解除,警員上門逮捕他並關押了一天,盤問抗議始末,同時備份了他手機與電腦資料,要他報告示威者行動計劃,但並沒有後話。他「沒有想太多就去了」,在當地的大劇院前放煙花,「第二天早上,突然間有四輛警車、將近20個警察到我家。回到家鄉江蘇南通,父親強行收走張俊傑的手機、電腦,「我不願意給,他就對我家暴,直接給我打倒在地上,將手機那些收走,他說他向公安報警了,公安需要這些東西。該組織發現2015至2021年仍有99人被關押在精神病房合計144次。
當時參加抗議的年輕人境遇不盡相同——有的遭到拘捕或失聯,甚至被投入精神病院,也有一些人的輾轉到海外,繼續發聲。」 !function(s,e,n,c,r){if(r=s._ns_bbcws=s._ns_bbcws||r,s[r]||(s[r+_d]=s[r+_d]||[],s[r]=function(){s[r+_d].push(arguments)},s[r].sources=[]),c&&s[r].sources.indexOf(c)。
」 Photo Credit: Getty Images / BBC News 白紙運動後,活動人士希望越來越多的國際譴責將導致被拘留的抗議者獲釋。他問我是不是在北京做抗議事情,這就是典型精神分裂症狀」。
他認為封控帶來的痛苦,不只是源自疫情的禍害,歸根究底還是國家社會體系的問題。醫護人員為他注射鎮靜劑,早晚要他服用精神科藥物。夜越深,聚集的人群越多,警員驅趕並拘捕參與者的行動越激烈。關進精神病院:「沒想到家人會配合他們做這種事」 去年白紙運動爆發時張俊傑18歲,在北京的中央財經大學讀大一。相比清華、北大,他的學校當時反應冷清得多。去年11月26日,賽勒斯在微信上看到有人在烏魯木齊中路點燃蠟燭,他心潮澎湃,帶上一包蠟燭,趁自己小區封控前,趕到悼念現場默哀。
「那時候感覺有點不對勁,我就在Twitter(推特)上嘗試發送求救信息,」他說。11月27日,他看到成都的集會消息,雖然感覺未必能夠做到什麼,「但是我覺得那個現場我一定要去,我想知道現場到底發生了什麼,因為去到現場一定要比你在網絡上看到的信息會更真實、更全面。
上述報告提到,雖然中國於2012年通過《精神衛生法》以防止此類情況,但並未發揮實際作用。」 警察問話一整天後,要他簽署一張行政處罰決定書,罪名是「尋釁滋事」,之後警方把張俊傑重新送回醫院,一週後他短暫回家,再有三名便衣警察把他帶回醫院。
賽勒斯說,人群中他最先喊出「習近平下台」等政治口號。」 在精神病房被關近半個月,張俊傑出院回家,他時常與家人就白紙運動爭執,而且決定不再回北京上學。
《BBC中文》訪問了四位白紙運動參與者,了解一年來他們的感受與抉擇,及其折射的社會現實。留在中國:刪除、拘捕與沉默 賽勒斯(Cyrus)20多歲,運動爆發時在上海。校方通知張俊傑父親將他接回家。又到秋冬之交,去年此時,中國多地爆發反封控示威。
近年來較為知名的案例是董瓊瑤,她因為向習近平畫像潑墨而被稱為「潑墨女孩」。張俊傑認為,這為他之後的遭遇埋下伏筆。
當時中國處於嚴格防控中,11月24日,烏魯木齊居民小區發生大火,疑似因封控導致救援延誤,將不滿群情推至高點。張父作為公職人員,擔心連累自己,連番責問張,為什麼「要當別人的炮灰」,做這件事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自己的父母和家庭。
賽勒斯說,他除了紀念火災死難者,還為三年多來疫情間的一切表示哀痛,「我在屋子裏無所事事, 雖然日子過得還好,也有搶到菜,但對週邊發生的事情都感到非常痛苦」。這樣一關到4月,他才出院,「我就很怕,沒想到這事情會發生在我身上。
二位接受BBC中文的訪問,但出於安全考慮要求匿名。11月26日,南京傳媒學院學生在校園舉起白紙﹐悼念遇難者並抗議疫情封控政策。張俊傑手腳被捆綁起來,推進病房。據2022年人權組織「保護衛士」(Safeguard Defenders)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,自1980年代起,中國設立了名為「安康」的精神病院系統,由警方控制及管理,這個系統能避開司法系統的審理而用作懲處手段。
中國政府曾經被指將異見及維權人士送進精神病院,作為一種打壓手段。」 「學校要我簽一個離校承諾書,裏面寫我因為突發疾病需要返回家鄉治療,然後批准我離開,當時我就覺得很奇怪,」他說。
張俊傑告訴《BBC中文》,11月27日當晚,他獨自一人在主教學樓前,舉起白紙,被保安拍下照片。一年過後,中國社會漸漸復常,疫情與抗議的記憶開始消退。
示威浪潮隨後蔓延到中國至少21個省,包括39個城市、超過百家高校。翌日早上,他又獨自前往同一位置舉起白紙,「大約五分鐘吧,就有一些校領導、教授等衝過來,叫我不要做這個事情,之後就把我架到了一個會議室裏面